当专利转化火热进行时,一批手握“绝活”的中小企业正拔节生长,更多“津牌”商标应运而生。
从高校、科研院所到特色农业产区,我市商标“上新”提速。仅今年一季度,全市商标注册申请超过1.6万件,核准注册约1万件,有效注册商标超过45万件,比去年同期增长5.44%。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地理标志产品13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7件,驰名商标157件,AAA知名商标8件。
“今年以来,我们围绕企业提升品牌知名度、商标异议案件应对、商标风险防控策略等内容,组织线上培训活动,累计培训300余人次。”市知识产权局商标管理处处长李学诚告诉记者,市知识产权局连续多年拿出专项资金,扶持茶淀玫瑰香葡萄、独流老醋、小站稻、沙窝萝卜、七里海河蟹等地理标志产业发展,资助资金共计80万元。据统计,目前全市地理标志使用主体已突破100家。
商标是企业的“金字招牌”,离不开强有力的保护机制。近年来,市知识产权局深入起士林、正兴德、力生制药等企业走访调研,就商标申请、保护及规范使用等方面进行宣讲和服务。同时,助力民营企业解决字号与商标一体化难题,联合北辰区知识产权局与相关服务机构共同服务指导天津长荣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对全国范围内已注册带有“长荣”字样的近似商标提出撤销申请。历时两年,市知识产权局协助天津长荣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核心类别上成功获得商标注册,实现企业字号与商标名称统一,助力企业提升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我们将持续强化商标品牌培育和运用,推进地理标志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培育,持续深入开展‘千企百城’商标品牌价值提升行动;指导企业申报AAA知名商标品牌评价认定,支持157件驰名商标、186家‘老字号’企业创新发展,不断擦亮‘津’字招牌。”李学诚说。
眼下,渤海湾畔的创新脉动,正在破译发展的“密码”。当专利证书上的“墨迹”化作生产线上的“脉搏”,知识产权交易闪耀着新质生产力的光芒——天津正以知识产权的密度丈量创新的高度,用软实力的厚度锻造发展的“钢骨”,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跃迁中,书写高质量发展津门篇章。
|